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8:37 点击次数:83
听过一个新鲜词,叫作“侵入式关心”
刚开始听到这五个字的时候,心中就莫名升起了一股压抑感
记得有一次,女儿告诉奶奶想吃红烧肉,没想到,奶奶当天晚上就煮了一大锅红烧肉
担心红烧肉太多了吃不完,还特意没有烧其它菜,为的就是让女儿能一次吃过瘾了
可肥肉吃多了终究会腻,头天晚上女儿吃了一大碗,可当第二天中午、晚上回家,看到餐桌上还是热了又热的红烧肉时,当时就有种不想吃的逃避心理
当然了,奶奶或许没有察觉到这些情绪,吃饭的时候也是一个劲儿地往碗里夹肉,女儿说了好几遍“够了”、“不要了”、“已经吃好了”,奶奶还是自顾自地夹肉,然后不停地关心说“多吃点,吃得多,身体才会更壮更健康”
再后来,奶奶也是时常对女儿关心地询问“还吃红烧肉吗”,女儿摇摇头
可奶奶问完之后,还是又做了一大盆红烧肉,并一个劲儿地往女儿碗里夹
直到有一次,女儿拒绝多次还是抵挡不住夹肉的速度时,她终于忍无可忍了,对着奶奶说了一句“你好烦”,就生气地回到房间不理人了
刚开始的时候,兰妈也跟奶奶一样,总觉得女儿不知好歹,明明是为了孩子好,可孩子却烦躁地嫌我们管得太多
可直到有天晚上,女儿跑来告诉我:“妈妈我肚子疼,好像是红烧肉吃多了,我现在一闻到红烧肉的味道就想吐,我也不是故意对奶奶和你发脾气的,只不过是害怕再吃红烧肉了”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家长所谓的关心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恶意伤害
是呀,任何被孩子拒绝、反感、甚至想要逃离的关心,都不叫关心,而是属于“侵入式”的情绪焦躁制造
及时看清、领悟这一点,我们才能跟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沟通,在亲子关系方面也会迎来新的进展和机遇
比如,以下几种能被孩子理解的正确关心方式,能有效打开和孩子之间的交谈通道:
01
尊重式沟通
支持孩子,让孩子可以大胆做决定
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好不好?孩子又愿不愿意主动把父母当成体贴的分享对象,就看我们平时给孩子的沟通感受是什么了
有一位心理咨询老师告诉我,她说她从来不会要求自己的儿子把玩具分享出去,更不会让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
比较典型的例子:
儿子每次出去玩的时候都习惯带很多玩具,可玩具多的小朋友出门往往是很容易被惦记的,每次出门也毫无意外会迎来很多其他小朋友的围观
特别是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,懵懵懂懂又不知道害怕,管别人愿不愿意就直接上手去抢玩具了
对于那一幕,儿子自然是气愤的,说什么也不谦让,每次也会直接不留情面地把玩具抢回来
而那时候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了
有人说,儿子太小气了,不就是几个玩具嘛,分享出来一起玩一会儿,能怎么了
也有人说,这孩子太不合群了,霸道又自私,谁家孩子愿意跟他做朋友呀
然而,面对这些不太友好的声音,妈妈始终没有对儿子有过一句指责的话,在因为玩具事件而闹得不愉快时,她首先会蹲下身子问问儿子:“你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吗”
如果儿子不愿意,她接着又抬起头对旁人说:“不好意思,我儿子还没有做好分享的准备”
…
是呀,这就是我们家长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底气
玩具是孩子的,他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分享,这不是自私霸道,而是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
如果家长为了所谓的面子,非要硬性要求孩子谦让和分享,孩子当时的形象是好看了,可内心自此留下的阴影与隔阂却是很难轻易消散的
不想被孩子关进小黑屋、产生心理隔阂,那家长要做的第一点,就是做好尊重式沟通,支持孩子的决定、让孩子大胆成为他们自己
至于孩子的决定对不对,那就是后续需要改善和交流的事儿了,但前提仍然是孩子愿意亲近你、愿意和你沟通
02
理解式沟通
换位体验,要求孩子前先要求自己
细心观察,都能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与隔阂,很大程度上都是缺少了换位体验四个字
当然了,在我们做好换位体验这件事之前,还需要把换位思考区别开,虽然二者仅是两字之差,可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大不相同的
有一个妈妈,就是属于嘴上说要对孩子处处换位思考的母亲
在这方面,她也一直要求自己对孩子多理解、多换位想想,可当自己对孩子足够理解宽容,而孩子却得寸进尺,做什么事情都要争个输赢、处处做对时,再好的脾气、再多的忍耐也没办法淡定了
特别是学习方面,妈妈一直换位思考告诉孩子:“只要你努力、认真了,成绩就一定会越来越好,你要相信你自己”
可结果呢,女儿每天回家写作业的常态就是边写边玩,有时候还背着妈妈偷偷和同学在私下建立的小群里聊天、交换答案
当事实真相暴露,女儿仍然一副“我就这样,你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”的无所谓态度时,对于妈妈来说更多的就是焦虑、和寒心
那种付出那么多,反而被孩子欺骗、敷衍的种种过往,也让她有种不甘心的委屈和冲动
为了让女儿能有所改变,她暴躁过后会后悔,后悔过后又继续情绪失控,在一次次以失败、和无力感告终的情况下,她甚至想过放弃
可直到有一次,当女儿拿回卷子问她“妈妈,这道题怎么做”时,她看了看卷子,发现才仅仅三年级的题就已经把她难住了
但当着女儿的面,她肯定是嘴硬地不能说不会,只好在女儿上学后悄悄在家自学
奈何家里还有个小儿子需要照顾,她专心自学、耐心解题,不料小儿子却在一边叽叽喳喳,一会哭喊、一会儿要求抱抱,在一心不能二用的情况下,她直接被整得崩溃了
…
也就是那一次,有了换位体验之后,她才真正感受到专心做一件事时是不能被打扰的
也许在旁观者看来,只要够专心就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影响,可真正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孩子又有多少呢
连成年人的我们都无法保证,又何必去为难孩子,让孩子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意志折磨呢
所以,想要和孩子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,一定要经过换位体验后和孩子产生理解式沟通
特别是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之前,最好是自己亲自去体验一番,看看能不能轻松做好要求的那般
03
等待式沟通
多些包容,孩子只是暂时有些掉队
相信吗?每一个内心能充满正能量的孩子,他们身后一定有一个能够容下很多不完美的家长
当我们看孩子总是哪里都不顺眼的时候,就说明家长自身能量太低了,以至于盯着孩子缺点看的同时,对自己、对孩子都有着极大的不自信
参加家长会的时候,和邻桌的一个妈妈聊天时,妈妈从始至终都在抱怨自家儿子脾气暴躁、叛逆又不服管教
一说起孩子的成绩,那更是激动地开始拍桌子了
可后面有机会和男孩交谈几句时,我却惊讶地发现男孩并没有妈妈口中所讲的那么差劲儿
特别是沟通时能明显感受到孩子身上的彬彬有礼,待人待事方面也比较随和,短短几分谈话是既轻松又愉快
也是那一次沟通让我明白了,其实真正有问题的并非是男孩,而是妈妈那急不可耐的幽怨心理
儿子进步的时候还希望更好,儿子没进步的时候就是挂在嘴边的唠叨批评
一年三百多天的相处下来,发现母子之间真正能友好沟通的机会简直是少之又少
很显然,当一个孩子整天生活在指责埋怨、乌云密布环境下时,他们怎么可能做到情绪上的毫无波澜呢
那些看似浑身长满刺的反抗和顶撞,也无非是他们自我委屈、自我不服的一种反抗方式罢了
所以,好好说话,讲孩子容易听懂、能理解的话,真的很重要
在这方面,相信很多家长都是属于一边崩溃、又一边治愈的纠结状态了
就像身为家长谁不想孩子好好说话,多一些温柔和情绪稳定呢?可现实却是学校催得紧、未来又充满各种不确定的挑战给我们不断制造焦虑
想要跳出这个容易蛊惑人心的陷阱,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自身能量,让自己以更高的能量去和孩子相处,孩子身上的能量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有效提升
比如,相信孩子能优秀,也相信孩子只是暂时的掉队,每天再对孩子多说一些积极能量的鼓励话:
“别灰心,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”
“别害怕,爸爸妈妈一直在你身后,放心去做自己的事情吧”
“太棒了,你看你今天又比昨天进步了很多”
…
如此,当你看孩子越来越顺眼了,那孩子身上的优点也就越来越多了
04
求助式沟通
适当示弱,让孩子知道你需要他们
听一位老师在演讲的时候讲到了这样一个现象:
“如果家里的父母天天吵架、不高兴,那家里的孩子也就没资格高兴了,即便是孩子想高兴,在父母天天指桑骂槐、批评责骂的情绪污染下,也会慢慢变得闷闷不乐,并失去快乐的能力”
事实上,当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,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糟糕的亲子关系都是家庭地位悬差所致
特别是母亲强势、父亲缺位的情况下,子女基本上就处于无势的地位
认识的一个妈妈就是如此,没有结婚之前是属于比较好强的性格,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
结婚之后更是如此,面对公婆有事不能带小孩,丈夫太忙顾不上接送孩子上学,她只好挽起袖子把家庭和事业两头抓了
但再厉害出色的母亲也无法避免情绪的失控
有一个早上,准备送女儿上学的时候突然接到一通电话,是合作方那边的业务进展得不太顺利,面对电话那边的不断发牢骚,让本来就疲惫的妈妈更是憋了一肚子气
特别是挂掉电话后,当她发现女儿十几分钟还没把鞋穿好,那一瞬间,妈妈突然就怒了,冲着孩子就开始大声吼道:“你走不走,不走我走了”
随后,女儿在后面行色匆匆地追赶着,因为着急甚至还把膝盖摔破了皮
直到看见女儿受伤,妈妈的思绪才被拉回来,她恍然发现原来早上那一通电话不仅让自己情绪变得暴躁,就连女儿也受到坏情绪的影响承受着莫名无知的情绪攻击
也是从那以后,妈妈一改往日的强势,直接选择站在弱势的角度去提高女儿的参与和责任意识
比如,早上出门的时候穿鞋太磨蹭,妈妈就会直接戏精上身地对女儿求助说:“宝贝,妈妈快要迟到了,求求你速度快一点好不好,要是被罚钱,我们这周就加不了鸡腿了”
而一番幽默又风趣的求助式交谈,也迅速让孩子加快了手中的动作,从一个不情不愿的小磨蹭,直接变成了热情似火的飞一般女子
这就是求助式沟通的重要性,父母适当示弱不仅能提升孩子的积极回应,还能有效阻止亲子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与争吵
上一篇:科德教育:公司董事拟减持不超150.19万股公司股份
下一篇:没有了